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皖农要情
【无障碍阅读】
【    】

皖农通报第33期——卢仕仁在全省秋种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9-09-09 09:46:46点击:来源:种植业管理局

第33期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9月5日

编者按:8月29日至30日,省政府在亳州市召开全省秋种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安排全省秋种结构调整工作,一并部署合肥、上海农交会筹备工作。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通报全省秋种结构调整具体工作安排。现将卢仕仁同志的发言刊发,请各地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在全省秋种结构调整现场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卢仕仁

(2019年8月29日)

一、立足“早”字,深入谋划秋种思路

今年我省将“围绕市场调结构、绿色发展提品质、强化科技促增产、订单生产保增效”的总体思路,科学谋划秋种工作,抓好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全省计划安排秋种总播种面积5630万亩(含复种)以上,较上年秋种面积增加10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稳定在4300万亩左右;秋冬季蔬菜稳定在680万亩(含复种)以上;油菜恢复性发展到600万亩以上;绿肥、蚕豌豆等经济作物恢复性发展到50万亩以上。

一是推进区域布局调整。沿淮淮北要积极打造皖北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淮北北部可适度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沿淮、江淮可适度发展弱筋小麦。沿江江南要稳定发展沿江优质油菜生产。沿江沿淮地区要围绕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农业)优美丽长江(安徽)和美丽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要着力构筑1 公里、5 公里、15 公里“三道防线”,努力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1 公里范围内,实行季节性农业休耕,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确保耕地休耕面积达20%以上。传统蔬菜主产区和城市周边要进一步发展大棚等设施栽培和保护地栽培。

二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目前我省拥有耕地面积8800万亩、园地面积580万亩。就耕地而言,秋冬季扣除小麦、油菜、秋冬蔬菜、经济绿肥和中药材等作物约5400万亩,以及稻渔综合种养、春季作物育秧育苗预留田块、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岸线1 公里范围内实施的季节性农业休耕面积约600万亩,每年秋冬季还有约2800多万亩冬闲田尚未开发利用,应该说秋冬种结构调整的空间较大。要结合冬闲田开发,引导农民发展反季节设施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推进小宗类、多品种特色产业开发,扩大多功能油菜、冬季绿肥、冬季牧草等种植,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00个。

三是推进品种、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快优质、专用、特色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以生产优质中筋小麦为主,加快推广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和“双低”油菜,扩大精品蔬菜生产,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优质化水平。

二、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小麦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0%,是皖北地区主要作物之一,是秋种的重头戏。近年来,我省小麦连年增产,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但是,优质专用的小麦产品市场紧缺、供不应求,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同时,增产难增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优化小麦产业、产品结构,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面制品的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企业对商品一致性粮源的市场需求,实现农民增收和优质专用小麦产品价值最大化,确保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健康发展,已形成了共识,也有积极的探索和发展的基础。

今年秋种开始,各主产区要在稳定小麦播种面积基础上,全力推进小麦品质结构调整,力争31个主产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重不低于35%,落实订单生产面积1000万亩以上。重点解决好小麦生产品种混种、收购混储、单产不稳、专用困难等问题,加快形成以“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为模式的产销加一体化产业格局,努力提升我省小麦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一是推进品种布局区域化。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必须注重自然禀赋、生态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品种特点和气候土壤条件、区域比较优势,在适宜生态区内,大规模集中发展单一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不搞违反自然生长规律的对抗种植、不搞资源消耗性的越区种植,促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合理的生产布局。要挖掘小麦单产增长潜力,稳定提高皖北旱茬麦、着力提升江淮稻茬麦生产水平。皖北小麦主产区砂姜黑土带,因土壤质地偏粘、肥力较高、小麦生育后期降水较少,适宜发展优质专用强筋小麦种植;黄河古道沙土地等其他地块,适宜发展优质专用中筋小麦种植。江淮之间小麦主产区因小麦生育中后期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光照较差,该区沙壤土较适宜发展优质专用弱筋小麦种植。

二是推进品种种植规模化。通过抓大县、大片和大户建设,大力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规模种植,辐射带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力争小麦主产区每县建立5万亩以上的优质专用小麦单品种生产示范片3-5个,全省打造31个具有县域特色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县,鼓励整县、整镇推进。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优质专用小麦原料基地建设,力争全省培育千亩以上优质专用小麦种植主体600个。

三是推进订单生产标准化。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需要大户、合作社承担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才有较高的商品价值,需要小麦加工企业和收储企业与大户、合作社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才能让产出的优质专用小麦有稳定市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是引领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强力行政推动,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小麦加工营销企业与本辖区内种植大户、合作社签订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订单;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施,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知名大企业到我省投资落户,建立订单生产基地,着力在培育优质专用小麦加工营销企业与本地组织规模化生产对接融合发展上用力。要积极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粮食产地环境。要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化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技术培训和订单种植,指导种植与收购双方,按统一产品标准、统一订单品种、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管理方式、统一产品收购的要求,规范落实生产各项措施,确保优质专用小麦商品质量性状一致。鼓励引导生产性服务组织,在开展单项、多项、全程式生产服务过程中,按照优质专用小麦标准进行统一服务。粮食收储企业要按品种、按标准单独收储。

四是推进产品加工精深化。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加强小麦产品多元化、营养化、特色化开发步伐,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丰富花色品种,提升加工水平和档次。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

三、强化举措,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任务落实

一是突出规划引导。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要强化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引导,科学合理生产布局,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创设好、落实好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强化农产品生产、消费等重点环节的监测预警,搞好信息引导,保障农业结构调整有序开展。

二是做好指导服务。尽管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但亩产仍低于全国平均9.6公斤。与周边先进省份相比较大差距,2019年夏收安徽小麦平均亩产389.5公斤,低于河南47.1公斤;2018年安徽水稻平均亩产440.4公斤,低于江苏123.4公斤;玉米平均单产348.8公斤,低于山东94.9公斤。造成这种差距,既存在农业生态区域差异上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品种选育应用滞后、先进科技应用和生产管理指导水平上,存在严重不足,制约了粮食生产潜力水平的发挥。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生产指导服务,推广一批优质专用多抗的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组装一批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通过“示范农民学、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打通技术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推进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是搞好抗灾生产。要按照“适期、适量、适墒、适法”的要求,全面提高秋种质量。要针对我省小麦生产春季易发生低温冷害,通过更换耐低温品种和喷施肥料、灌水调温等技术措施,减轻春季低温天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要重点抓好小麦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综合防控水平和效果。要大力推广化除化控,清除麦田草害,防止后期倒伏。

四是加强农资监管。针对秋种期间农资使用量大的情况,切实加强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组织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满足秋种生产和结构调整需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秋季农资市场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五是强化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新闻宣传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结构,营造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六是抓好秋粮生产。今年全省夏粮生产喜创新高、首战告捷,但最终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关键在秋粮。据农情调度,目前全省在地秋粮面积6500万亩左右,比上年扩大50多万亩,且苗情长势较好,为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离秋粮收获还有一段时间,也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秋粮丰收的不确定因素还较多,可能突发的气象和病虫灾害的威胁,会导致秋粮好形势发生逆转。为此,需要各地切实抓好秋粮田管、病虫防控和适时收获,千方百计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四、关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提出7个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任务。其中农业方面重点是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其中农业重点是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在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等内容。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调研,找准自身定位。各地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找准自身定位,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地区要重点围绕粮油、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打造长三角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要依托农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他地区尤其是毗邻地区要积极创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努力打造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域。

二是制订方案,谋划一批项目。根据曙光副省长要求,我厅正在梳理相关涉农任务分工,并就落实“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方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争取9月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排出时间表、路线图,10月份实现全方位对接,年底见成效;谋划储备一批农产品基地、加工、销售平台等项目,强化农产品加工产业承接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发展。

三是建立机制,加强工作调度。各地要积极探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认真谋划与沪、苏、浙在工作对接、交流研讨、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机制。要建立月度、季度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成效,发现问题。省里将在月调度会和季调度会上对各市“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落实情况进行统筹调度。

五、精心筹备,全力以赴办好农交会

合肥、上海农交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和19届,今年分别是第11届、第20届。目前,合肥、上海农交会已经国清办批复同意。《总体方案》待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印发。今年展会有三个新变化:在时间地点上,合肥农交会为10月11日至13日;上海农交会时间为12月20日至23日,由过去的3天增加到4天,地点改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面积是过去的3倍。在展示上,合肥农交会新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安徽农业农村成就展区、科技馆、休闲食品馆和农村创业创新展厅;上海农交会新设立精品展销厅。在活动上,合肥农交会期间,将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主题的高峰论坛等活动;上海农交会期间,将举办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项目招商推介、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

今年,省政府提出了“销产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项目”的办会宗旨,我们要接续发力,办出特色、办出新意、办出成效。现在距合肥农交会开幕仅一个半月,上海农交会也只有3个多月时间,我们要及早谋划、迅速行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协调推进。总体方案印发后,各地要抓紧细化工作方案,开出任务清单、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安排专项经费,强化工作保障,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呼应,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抓好邀商招商。要突出邀请境内外、省内外大型企业参展,突出邀请知名领军企业代表、大型采购商和院士专家等知名人士参会。招商引资要注重引进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项目,发挥展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平台作用。

三是抓好展示展销。要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突出品牌展示,组织展示展销主体、产品的遴选,加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力度,带动产业扶贫。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认真领会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抓好曙光副省长重要讲话的贯彻落实,推进秋种结构调整落到实处,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