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省农业农村厅 > 巩固脱贫成果

扶贫产业,如何打造“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1-04-08 15:08:04点击:来源:安徽日报

守住脱贫硕果,巩固“家底”提档升级

阳春三月,江淮大地春意浓浓。

3月12日,在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郑寨村外,一排排塑料大棚铺满田野。大棚里,绿茵茵的西瓜秧苗长势喜人。

“看!有些瓜秧已经开花,预计5月底西瓜就能上市,直接运往长三角大市场。”种植大户刘井振告诉记者,他种植了1200多亩大棚西瓜,西瓜一年可以采4茬,亩产上万斤,一亩地纯利润2万多元。“我们还统一提供技术和种苗,带动农户种植,统一品牌销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有26户农户种植西瓜,种植面积400多亩。

“种瓜得瓜,通过发展扶贫特色产业,我们从贫困村变成蔬果特色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郑传达告诉记者,村里将土地先流转到村,整合后发包给大户。目前全村7000多亩耕地已经流转了4000多亩,主要用于发展果蔬产业。去年全村仅种植大棚西瓜就达到2000多亩,带动脱贫户37户就业,实现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四带一自”、项目提升、“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扶贫三大行动,拓宽产业扶贫之路,努力实现特色种养业扶贫由数量覆盖向提质增效上转变。截至2020年11月,全省历年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42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历年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到户产业扶贫项目299.39万个,覆盖率达77.8%,产业扶贫的磊磊硕果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盘活产业扶贫“家底”,打造乡村产业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种养项目,抗风险能力不强

扶贫项目小散弱,产业基础依然薄弱

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总体而言,当前乡村产业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还存在着同质化、后续跟踪服务不足、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扶贫产业”亟待提档升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产业扶贫项目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小散弱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少数加工业项目,还多停留在初加工、粗加工阶段,乡村产业普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还不完善,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以凤台县为例,2016年以来,该县共投入274个产业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村都建有1个以上产业扶贫基地。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种植养殖项目,抗风险能力不强。

人才瓶颈也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凤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荣兴说,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人才短缺,成为乡村振兴的“拦路虎”。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要打通人才返乡通道,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让真正愿意投身农业、真正能够从事农业的人才进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对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做好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月12日,临近晌午,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竹园村外,王辉和妻子仍然在田里忙着给葡萄树剪枝。今年45岁的王辉长年在宁夏从事水果批发生意,2017年儿子考上大学,他处理掉了水果店,回乡创业当起了职业农民。

“干了这么多年水果生意,销售不是问题,关键是种植。”几年下来,王辉认识到,当好职业农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辉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前期投入上百万元,仅土地租金一年就十几万元,到了采摘旺季,需要100多人采摘,一年下来工人工资也要十几万元。“干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融资难。没有收成就是亏本。”

王辉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葡萄园刚刚挂果,谁知道成熟期遭遇连阴雨,烂果产生了酸腐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他希望进一步完善对新型经营主体帮扶机制,帮助他们解决融资、农业保险、农技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

从事农业不能“随大流”,只有找准了路子,土里才能刨出金

巩固提升扶贫产业,让更多小树长成大树

3月11日,在颍上县王岗镇金唐村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羊肚菌竞相生长,旁边新生的芦笋已经吐出新芽。

“羊肚菌地里套种芦笋,这是我们的一大发明,羊肚菌的基质不仅可以做肥料,还有助于抑制其他病菌,有利于芦笋生长。”基地负责人罗应利告诉记者,羊肚菌作为高端菌种,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亩产可达1000斤,净利润高达4万多元,再加上每亩地四五千斤芦笋,亩均利润近5万元。

“谁说种地不赚钱?”在罗应利看来,“思路决定出路,从事农业不能‘随大流’,要有前瞻性和市场意识,只要找准了路子,土里才能刨出金。”金唐村通过农作物秸秆栽培羊肚菌、姬松茸等珍稀食用菌,建立秸秆收储中心解决全镇6万余亩秸秆收储利用问题。探索羊肚菌、芦笋套种金蝉养殖技术,形成了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了周边百余名村民和27名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在凤台县凤凰镇的安徽润航循环农业扶贫产业园,背靠养猪场,门前水塘变身“菜园”,成片经济林……园区负责人王杰是一位90后大学生,向记者描述一幅循环农业图景。

“养猪场年出栏10万头猪,沼液处理是个难题,我们通过粪污处理变废为宝,将沼液转化成水肥用于种养殖。水肥排入池塘,水面上可以种植水芹,水下养泥鳅,一塘两收;水肥还能做桑树肥料,长出的桑叶可以做猪饲料,桑果可以加工成果酒。”王杰告诉记者,水芹一年可以长5到8茬,亩产10万斤,加上泥鳅亩均收益超过3万元;桑叶可以做优质猪饲料,一亩地收入1万多元,桑果还能酿酒。

在王杰看来,农业是朝阳产业,要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通过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减少成本,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凤台县扶贫办主任赵德胜认为,促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要继续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强化规划引领,招才引智,不断延长产业链。“一方面积极招大引强,争取引进一些科技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培育本土企业,让更多小树长成大树。”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