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省农业农村厅 > 政策解读 > 媒体解读

【农民日报】乡村建设要避免“有村无民”

发布时间:2023-11-11 10:39:04点击:来源:农民日报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农村现代化建设时强调:“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总书记的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刻,指明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特征,也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路径。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但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补上乡村建设的短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正进入加速演变阶段,传统分散的、规模不一的村落人口结构和布局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一些地方村庄陷入空心化、老龄化困境,乃至存在“有村无民”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乡村建设、村庄布局应当如何合理规划,既兼顾效率,又保障公平,既避免浪费,也让农民能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呢?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些指示蕴含着的深意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既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又要把握好乡村发展规律,以前瞻性思维谋划好乡村建设布局,以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分类有序推进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分化是必然的趋势,应对不同类型乡村采取不同措施,以满足农民的不同生活和生产需求。对接近城镇郊区的乡村,提升农民生活便捷化程度,建设现代化的新兴社区;对宜业宜居的乡村,激活产业、优化环境,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对有丰富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古村落,在坚持保护优先基础上,加强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升村庄宜居度和吸引力;对有些地处偏远、日益衰退的村庄,不宜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也要做好这类村庄留守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乡村建设和吸引人才回乡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实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加强乡村治理和规划等措施,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流量”还有“留量”,真正实现美丽兴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书写好农村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