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    】

小秸秆的“七十二变”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促进增收

发布时间:2020-06-11 07:36:24点击:来源:安徽日报

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的中控室里,技术人员正盯着监控屏幕,观察厂区内发电机组的运行。 胡娅莉 武长鹏 摄

宿州市埇桥区连片种植小麦田里,农民开动新型吊运机械,正在堆放刚收获的小麦秸秆,准备销往秸秆发电厂。 张成伍 何雪峰 摄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弃之为废、焚之为害、用之为宝。如何科学利用,变废为宝,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今年“三夏”,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构建政府、企业与农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让小秸秆实现“七十二变”,成为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还田或离田 环保又增收

“嘟嘟嘟”“突突突”……6月3日上午,在萧县祖楼镇祖楼村,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海”里逐浪前行,所过之处,地里留茬不超过10厘米。“我村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你看,这些大型收割机都安装了粉碎刀,秸秆在地里打碎沤烂后能肥田增产,省时又省力,环保又省钱。”祖楼村第一书记阮峰对记者说。

在河流较多的泗县,为避免污染水体,九成的农户选择打捆离田的方式处理秸秆。当天下午,泗县大路口乡河平村,金灿灿的麦田边,10余台收割打捆一体机一字排开,把地里的麦秸吞入“腹”中,再将一个个巨大的圆柱形“草面包卷”从尾部吐出。两台搂草机紧随其后,将秸秆捆挑入各种运输工具内,几分钟内就实现“机走田净”。

秸秆科学还田或离田,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今年,我靠着小额扶贫贷款,加上农机购置补贴,买了一台收割打捆一体机,最近是收割旺季,我一天能挣500多元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还为家乡的禁烧事业作了贡献。”泗县大庄镇曙光村贫困户蒋跃进说。周边农民将打好捆的秸秆送到收储点,每公斤能挣0.18元,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饲料化利用 养殖户“追捧”

6月4日,泗县相信秸秆专业合作社的料场里机声隆隆、热气腾腾,合作社负责人朱金军和社员们正全力进行小麦秸秆的收购、存储和加工。目前,泗县已建成34个标准化钢构大棚秸秆收储中心,覆盖全县13个乡镇,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培育秸秆收储经纪人,确保离田秸秆能及时转化为有用资源。

记者在朱金军的秸秆饲料加工车间看到,秸秆经过烘干、除尘、粉碎等工序后,加入豆粕和粮食饲料,经过高温高压,就变成了高密度块状或颗粒状饲料。“这种压缩过的秸秆饲料密封存储起来能放上两年,解决了过去秸秆饲料贮存难、运输难的问题,大家都戏称它是牛羊的‘压缩饼干’和‘方便面’。”朱金军笑着说。

近年来,泗县以奖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秸秆利用企业,共有10家饲料化企业(合作社)投入运营,年消耗秸秆量30万吨左右,可以满足全县养殖户的用料需求。宿州共福园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石算了一笔经济账,农户卖给收购和加工企业的秸秆价格是每公斤0.28元左右,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以从加工企业购买的秸秆饲料价格约在每公斤0.8元,成本要比买其他粮食饲料便宜三分之一左右。“我们的奶牛在食用秸秆饲料后产奶量最高能提高16%以上,这样一来,成本节约了,效益提升了,两头都合算。”张石说。

变身新能源 转化电和热

一辆大马力拖拉机,载着一拖斗秸秆驶入料场,一旁的挖掘机将秸秆码成“金”字……5月31日,记者来到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的料场,眼前一派繁忙景象。

上海电气(蒙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于去年3月并网发电,目前发电已超过2.1亿度。“每天消耗小麦秸秆400吨以上。”公司当日值班员工孔凡晓说,按1200克废料可发一度电算,一斤秸秆的价值是半度电。

走进位于泗县屏山镇的深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中控室,技术人员正盯着监控屏幕,观察厂区内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公司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以高温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配套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通过处理农作物秸秆等实现生物质发电。目前公司年消耗秸秆15万吨左右,年发电量约2.45亿度,除自用外,可满足约4万户居民用电。

为提高秸秆发电效率,一批秸秆燃料企业应运而生。记者在宿州市皖好秸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秸秆粉碎后混入少量锯末、木屑、刨花、树枝等农林三剩物,再经过烘干、挤压、造粒等工艺,变成了颗粒状燃料。公司负责人尤黎明说:“秸秆加工成颗粒后,燃烧值高,又方便贮运,很受发电厂青睐。”

在蒙城县经开区,安徽上元新型家具材料有限公司一天生产近5万张板材,为加工板材提供热能的燃料就是秸秆。公司把秸秆加工成长约5厘米长、直径半厘米的圆柱型燃料,每年可消化秸秆5万多吨,除本公司使用外,还以每吨600元的价格出售。

制成新材料 用途不一般

在综合利用的理念下,一根小小的秸秆能走多远?

在太和县三塔镇的安徽展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两条秸秆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铲车将一堆堆秸秆送入生产线,经粉碎、加料、搅拌、模具挤压等流程,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秸秆砖便神奇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保温隔热、耐火隔音、轻质高强度是秸秆砖的最大优点。更重要的是,秸秆砖可以与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完美结合。”公司总经理高炯一边介绍,一边把一块秸秆砖放在地上。只见他打开焊枪,让熊熊火焰猛地扑在秸秆砖上。令人惊奇的是,历经3000摄氏度高温近20分钟的烘烤,秸秆砖整体结构依然完好。

“已经建成的两条秸秆砖生产线, 一年可消化3万吨左右的秸秆,秸秆砖主要销售给园林建设公司、建筑公司、公司厂房建设承包商等。”高炯介绍,与造纸厂、发电厂和养殖场不同,生产秸秆砖对秸秆种类的要求不高,小麦、玉米、黄豆等秸秆都行,已经霉变和腐烂的秸秆,经过处理后同样可以使用。

目前,全省各地正在加大投入,落实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政策,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利用模式,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完善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技术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念好“用”字诀 破解大难题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既有籽实,也有秸秆。与籽实相伴而生的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

多年前,秸秆是烧火做饭、饲喂牲畜的好材料。但随着电气化普及和散养牲畜数量减少,直接把秸秆在田间付之一炬,成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每到丰收时节,秸秆焚烧成为一大公害。

堵不如疏。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充分挖掘秸秆的潜在价值,在“用”上下功夫,才是收获这农业生产另一半的正确姿势。

秸秆综合利用并非坦途,离田成本高就是难点之一。在综合化利用的早期阶段,从国家到地方推行各类财政补贴,在落实国家税收、生物质发电、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对经营主体保障支持体系,必不可少。此外,通过关键设备和工艺的技术改造压缩成本,成为提高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率的疏解之法。

在积极倡导秸秆禁烧、综合化利用秸秆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再利用体系,让农户得到实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让农户从中切实受益,如此才能使秸秆利用由“被动”真正转向“自觉”。

(记者 何雪峰 安耀武 武长鹏 张敬波 通讯员 单珊)